这里是文章模块栏目内容页
独爱辅助网,大号不行练小号:请不要让起跑线教育,同时成为两个孩子童年噩梦

文/兰妈谈育儿

也不知道从何时开始,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,成为了众多父母教育孩子的一种责任,更确切地说,这是一种来自于对输赢高低的执着,因为希望孩子未来可以站在更高位置去看到更远的方向,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仿佛就成为了照亮未来光明的成长捷径

可是,孩子的成长之路哪有什么捷径?有的只不过是找对方法,在适合自己的成长之路中,用双脚一步一个脚印走出生活实践、踏出名列前茅罢了,那些为了孩子一开始就不输在起跑线上,甚至从怀孕时期就开始规划未来成长之路的未雨绸缪,其实才是教育里对孩子成长的最大误区。

这次一定让弟弟妹妹赢在子宫里

每一个新生命从出生开始,都代表着一个家庭的希望和生命延续,有些父母希望孩子一生健健康康快快乐乐,足矣,有些父母则认为生了孩子就要对他们负责,哪怕现在怨恨我们太严厉苛刻,也要让他们将来熬成人上人、不会受到低层的贫穷饥苦,两种不同的养育看法,也形成了不同的教育观念、与成长规划

《没有起跑线》这部香港纪录片,前些天我一口气连看了2遍,在这部纪录片里明显感觉到了望子成龙、望女成凤的焦虑心切,女主人是一名二胎妈妈,在大儿子的生养与教育中,她意识到差距也认为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,所以怀上二胎后就心生大号不行,就练小号的想法,她说:这一次,我要做好赢在起跑线上的准备,让弟弟妹妹从还没有出生开始就赢在子宫里。

为了让没有出生的二宝赢在同龄人更高起点,这名二胎妈妈连自己备孕、受孕、和生产的时间都要计算精准,新年新气象,她计划一定让自己的二胎出生在新年一月份,再受到当时激烈的竞争教育环境影响,也造就了一些父母教育孩子的起跑线焦虑,大号不行就练小号,这句话听上去似乎是没有什么毛病,但其实起跑线教育才是教育里最大的坑,也最容易成为孩子优秀努力发展路上的绊脚石

我们可以想象一下,让孩子从小接受起跑线形式的精英教育,提前给他们灌输更多不符合身心发育的揠苗助长,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在给孩子灌输焦虑,当我们给孩子起跑线定义的高度过高时,孩子也必定会承受不符合身心的超重压力,有些孩子短期内可能出现叛逆,还有些孩子会发展至长期抑郁,而这些对孩子的成长发育都是极为不利的。

《没有起跑线》纪录片,很显然导演是以喜剧的正能量为我们展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起跑线,某知名教育学家曾说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的所谓教育,其实就是父母为了自己那所谓的攀比而已,正是有了攀比,才会有一系列为了孩子考上一流大学的心态扭曲

为了让孩子一开始就赢在起跑线上,他们在注重孩子培养的时候不惜重力打造最佳学习气氛,到贫民窑装穷卖惨的、也有下跪哀求名校招收的,总之,能让孩子进入一流学校学习就是不断攀升的目的,这些不符合常理的起跑线操作,其实就是为了自己的孩子将来可以在某某一流大学占有一席之地,也为了和亲朋好友在一起吃饭时说出那句引以为豪的我家娃考上了xx大学。

大号不行就练小号,这是对孩子最大的否决

在我的身边就有这样一位妈妈,出生于偏远农村的宝妈小G,经历了风餐露宿的居无定所,也历经了失业后的果不食腹,尤其是找工作处处碰壁的生存竞争环境下,小G深刻地认识到赢在起跑线上的学历重要性,在幼儿园没有任何识字经验的大女儿,上了小学一年级后根本就和同龄人拉开了差距,因为大部分同学在幼儿园都有识字、幼小衔接经历。

有学前起跑的孩子、和没有学前起跑的孩子相比,很明显在课堂上的差距就一目了然,看到自己的大女儿每天学习吃力,明明上着一年级还继承着幼儿园的自由懒散习惯,宝妈小G是看在眼里愁在心里,她认为,大女儿之所以学习一塌糊涂,这都是没有学前教育的输在起跑线上,后续也因为这个差距付出多倍精力,可是一朝习惯养成容易,想要迷途知返就需要足够的耐心与等待。

很显然,在这条路上宝妈小G是不具备的,自从二胎生活之后,一向温柔典雅的性格,也不知道何时起慢慢加入了虎妈队伍里的一员,她认为孩子一开始就输在起跑线上,所以后续再怎么努力追逐也会有差距,起点低了将来就很难挤进上流社会,让孩子一开始就靠在前方的位置站立,才能够离成功更近一些、同时也更容易取得胜利的果实。

起点低了,努力起来就需要付出多倍努力,在这条路上显然小G是比较急促焦虑的,女儿每天放学后辅导作业都要到深夜23:00左右,可是每天再怎么努力、似乎效果都不怎么理想,到了最后她直接萌生大号不行,就练小号的想法,二女儿出生那年,大女儿7岁,是一个刚上二年级的稚嫩童心年纪,受到精力和起跑线焦虑的影响,小G开始慢慢对她的大女儿失去耐心和信心。

每天对女儿说最多的话就是:

今天的作业写了没

书包整理没

什么时候才能把作业写完

明天还有课外补习,放学了别忘记早点去

别总跟你妹妹玩,你要是专心学习了,谁都影响不了你

到了后来又直接升级成:

你看看xx家孩子每次都考高分,你怎么就不让我省点心

你现在混得连妹妹都不如,妹妹都比你听话多了,至少我说的话都能听得进

你爱学不学,我现在不想跟你多说一句话

以后考不上高中了,等初中毕业你就去打工吧

听到这些声音时,站在旁观者角度的我,内心是极为不平衡的,心里想着天啊,怎么会用如此犀利语言去攻击自己的孩子。

然而,在这样极为负面的生活环境下,朋友小G的大女儿也提前进入了叛逆期,上初一那年就叛逆得不上学,并且还用极为怨愤的眼神说我讨厌你们,你们都喜欢妹妹、不喜欢我,我以后再也不会喜欢你们了。

在姐姐的叛逆环境影响下,妹妹的性格和表现却截然相反,从小到大没有一次会惹得妈妈大发雷霆,哪怕是妈妈因为姐姐的事情不开心了,也会立马撒娇到妈妈的怀里求抱抱,再长大些,就直接形成了:我妈说…、你问问我妈可不可以。

大号不行就练小号,其实这是教育里最不应该踩的坑,也是两个孩子的起跑线噩梦!

孩子真正的起跑线其实就是在于父母自己

有一些父母在茶余饭后交谈育儿经验的时候,经常会说到自己的孩子,遇到一些学习成绩出色的会获得赞美,那种受到来自旁观者的赞美,很明显会让父母觉得脸上有光、心中敞亮自豪,为了自己也能受到这种吹捧自豪感,有一些父母会把这种期望,无底线地施加在孩子身上。

如何让自己的孩子成为别人家的孩子?慢慢地,起跑线的高低就成为了孩子的成长需求,在我们的身边就有很多家长为了达到炫耀资本,而不惜花费重金为孩子打造黄金学习环境,励志于让孩子做到两耳不闻窗外事,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刻苦钻研

想要孩子成龙成凤,是绝大多数父母都会有的正常期盼心理,但有些父母的期盼心就有些过于焦躁、偏激了,想要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的心理是没有错误的,只不过孩子的起跑线从来就不是成绩,有一期有关情绪的调查数据发现,有82%左右受访者表示坏情绪是具有感染力的。

如果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对孩子表现得过于焦躁,这种负面情绪就会影响到周围的人,甚至还会让焦虑成为连锁反应的一种病体常态,李玫瑾教授曾说过:0~6岁孩子是家庭教育的早期阶段,父母的教育和言传身教尤为重要,正面影响的言行举止,都会印刻在孩子的骨子里无法磨灭。

也正是因为如此,父母的早期教育也间接性影响到孩子起跑线高低,出色父母教育出来的孩子会越来越出色,而情绪焦躁父母也会给孩子的成长套上厚厚枷锁,慢慢拖慢孩子的脚步同时,也在沉重的压力下负荷前行,直到孩子累得喘不起气,甚至连爬起来再奔跑的力气都没有了。

作为孩子的成长起跑线,想要孩子出色就必须要从改变自身开始

我们每个人都是寻常中的普通人,如果自己普通却不愿意接受孩子的平庸,那么要求孩子人中龙凤又怎会公平呢?接受平庸就是接受自己,不背着负荷前行也是对孩子成长的一种尊重,我们常说父母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任老师,家长的影响举止对孩子成长有着潜移默化影响,希望孩子优秀前也一定要需要从自身的改变开始影响。

人生之路漫漫,作为父母其实也没必要为孩子的将来而焦虑,每个人都有每个人不同的生活规划、与成长方向,只要孩子能开心成长、茁壮健康足矣,如果我们对孩子的人生过度呵护,体现的就是一种不成熟教育心理,容易把孩子、也容易把自己都弄得人格失调疲惫不堪

父母早期教育就是孩子的起跑线高低,对孩子未来过度焦虑就是父母的心智不成熟,清华大学的某年大一新生开学典礼上,教授于歆杰发言人生就是一场马拉松,不是百米短跑、也不是3千米长跑,我们在教育孩子、或者跟孩子沟通的时候记得再三斟酌,这不是对孩子过度的小心翼翼,而是从尊重的角度学会多倾听孩子、多注重孩子的内心发展

总而言之,优秀父母教育孩子的起跑线就是从改变自身开始,比如孩子不够优秀时先思虑一下自己是否优秀,要求孩子做某件事情时也考虑一下自己能不能做好,注意言行举止、并且给孩子树立好的成长榜样,这样才能让优秀父母成为孩子成长中的光明与方向指引!

---------------------

我是兰妈,专注于育儿领域解析作者,以亲身事例、各种家庭教育实例,来记录育儿感触的瞬间,喜欢的朋友,欢迎关注@兰妈谈育儿一起学习共成长!

收藏
0
有帮助
0
没帮助
0
相关内容